欢迎访问打假法制网!
消费者王女士给孩子报了艺术班,上了一半课程竟突然倒闭,数千元的培训费还能退回来吗?3月20日,记者从上海市杨浦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了解到,为助力王女士维权,杨浦区消保委启动消费者民事支持起诉协同工作机制,联合杨浦区检察院,最终维权成功。
据了解,2021年11月,王女士在艺术学校给5岁的儿子报名儿童绘画课程,并一次性支付了1.2万余元学费。2023年12月,该校区老师突然通知王女士停课,若想继续上课只能转校区。由于其他校区距离较远、交通不便,王女士要求退还剩余课时费,但遭到对方的拒绝,王女士遂进行投诉。
杨浦区消保委在接到王女士投诉后,多次与被诉企业沟通调解未果后,启动了消费者民事支持起诉协同工作机制,及时将王女士的情况反映给检察机关。
收到该线索后,杨浦区检察院第一时间联系王女士核实了相关情况。据了解,王女士系通过某艺术类APP与培训机构在线上签订的服务协议,并无纸质协议材料。王女士报名的校区停课后,APP后台关闭了查看功能,王女士无法提供相应的服务协议。对此,杨浦区检察院依职权开展调查取证,利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到该培训机构总部地址及联系方式。检察官来到该机构总部讲明来意后,总部的工作人员在APP后台调出了王女士的服务协议。
然而,该协议上的机构名称与王女士提供的购课付款截图的收款方名称并不一致。王女士的支付宝转账的记录也无法显示出收款方实名。至此,厘清“收款方”和“协议方”之间的法律关系成了关键。
检察官通过网络地图查询功能,分别搜索“收款方”和“协议方”,发现两个查询出来的地址完全吻合;通过分别询问该机构负责人及总部工作人员,核实到“收款方”系“协议方”对外运营的名称,二者实际上是一回事;随后又从王女士付款的银行拉取了相应的转账流水,通过比对银行后台的记录确定课程费的实际收款人为“协议方”。在确定了该培训机构欠费的事实及固定好相应证据后,检察机关向法院发出支持起诉书。近日,已有工作人员联系王女士称将尽快处理退费事宜。
杨浦区消保委提醒消费者,在签订校外培训服务合同时,学员及家长应仔细阅读合同中的培训内容、培训期限、地点安排、收费金额、违约责任等,签订合同后应妥善保管好合同文本、付款凭证、发票等相关证据材料。发生争议后可以向相关职能部门投诉,想要通过起诉途径解决纠纷的,可向检察机关申请民事支持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