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打假法制网!
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为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安全放心舒心消费环境,围绕2022年全国消协组织消费维权年主题“共促消费公平”,针对近年来消费领域中的热门话题,平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平凉市消费者协会联合向广大消费者发布3·15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注意。 一、“消”字号产品不是药,虚假宣传要甄别 商家套路:近些年,“消”字号产品乱象丛生。部分不良商家打着“消”字号的名义,生产具有医疗功效或者美妆功效的“某某霜”“某某膏”产品,同时还使用“治疗”“药膏”“医院同款”等字样推广和销售,很容易让消费者误认为是“药品”来选购和使用。市面上售卖的打着“消”字号招牌的所谓治疗湿疹的软膏和霜,更是违规添加激素的重灾区。实际上,所谓“消”字号,是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企业所生产的消毒产品,其用途是消毒和防控传染病传播,如洗手液、酒精湿巾等。由于这类产品本身不具有疾病治疗功效,审批相对容易,检测指标主要是杀菌作用,企业无须标出产品所有成分。 市场监管部门提示:《消毒管理办法》规定,消毒产品的标签(含说明书)和宣传内容必须真实,不得出现或暗示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也就是说,“消”字号产品不得宣称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也不应使用令人误以为有治疗效果的名称等。辨别“消”字号和“药”字号,最简单的方法是看包装标注。正规药品都会标注“国药准字”号,而“消”字号产品则标注“卫消证字”号。根据相关规定,正规药品会标注原料和制剂方式,如糠酸莫米松乳膏、地奈德乳膏等。一些“消”字号产品则会对产品说明进行模糊处理,有的还把“消”字号批号印得比较隐蔽。在购买产品时一定要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仔细查看产品成分、使用范围、适用人群、使用方法、注意事项以及许可证号等信息。一般来说,选购消毒品可选择“消”字号产品,选购护肤品应当选择“妆”字号产品,治疗疾病的药品则要选择“药”字号产品。 二、网络占卜诱导消费,“忽悠”式敛财套路多 商家套路:“9. 9元测运势,19. 9元测感情,199元改运”......如今在网络平台上,类似的网络占卜广告屡见不鲜,不论是公众号,还是私人微信;不论在电商平台,还是小程序上。除常见的星座、塔罗牌、八字算命等,近年还兴起了AI算命,只需将生辰八字、面容手相等信息输入,就能自动分析,替人“指点迷津”。不过,想要获取这份报告则需付费,如果还想获取“事业运程报告”“情感运程报告”等单项报告,还需另外支付费用。除了用话术“套路”诱导消费外,有些网络占卜甚至采取欺诈等方式,忽悠消费者购买“水晶”“朱砂”等产品来辟邪,从而获取不菲的费用。 市场监管部门提示:相比线下,网络占卜的隐蔽性更强,传播范围更广,客流量也更大。2021年以来,多地警方揭露了打着占卜幌子实施网络诈骗的不法活动,有的诈骗金额累计达数千万元。消费者应当清醒认识到,网络占卜不过是披着科学外衣的迷信骗局。消费者要增强自身防诈防骗能力,不断提升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远离迷信,相信科学。与其相信所谓的算命能够改变命运,不如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勇于面对挫折,理性认识社会,提升心理自愈能力。 三、“食品级”化妆品是误导别被“可食用”所迷惑 商家套路:过去,为了凸显化妆品的绿色、健康、无害,商家喜欢使用“纯植物”“纯天然”等字眼。如今,随着这些词汇被有关部门明令禁止,一些商家转而祭出了“食品级”“可食用”的大旗,极力暗示消费者:产品既然都套路揭秘可以吃进嘴里,用在身上更没问题。但对比多款号称“食品成分”“可食用”的化妆品配料表就会发现,这类化妆品很大程度上只是商业营销噱头。2021年以来,多地市场监管部门已发布消费提示,称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的概念。 市场监管部门提示:2021年9月出台的《儿童化妆品监督管理规定》明确规定:儿童化妆品标签不得标注“食品级”“可食用”等词语或者食品有关图案。此后,国家药监局又发文提醒广大消费者注意,不存在“食品级”化妆品。消费者要认清,化妆品和食品是两种不同类别的产品,依据不同的法规规定,适用不同的产品标准、原料要求、生产条件等,化妆品的安全性与它是否“可食用”没关系。而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化妆品应施用于人体表面。如果当作食品摄入,则存在健康风险。消费者不要被“食品级”噱头所迷惑,那只是为迎合消费者追求安全的消费心理,要根据自身的皮肤特点和需求,科学合理地选购适合自己的化妆品。 四、“宝宝专用”噱头多,当心被收割“智商税” 商家套路:一款重量仅100克的婴儿食用盐售价49元,一共200毫升的“宝宝专用”酱油58元......如今,无论实体商店还是电商平台,消费者都不难发现,不少商品都打上了“宝宝专用”的标签。从宝宝专用洗衣机到婴童护肤品,从纸巾零食到油盐酱醋,甚至宝宝专用的饮用水,五花八门的“宝宝专用”商品价格并不便宜。比起同类的普通产品,似乎只要是蹭上了“宝宝”专车,其身价就可以“合理地”翻几倍。实际上,许多所谓“宝宝专用”产品,实际成分和营养价值与普通产品并没有太大差异。商家宣称的“保健成分”“健康功效”也缺乏科学依据,不过是营销噱头而已。 市场监管部门提示:目前,我国很多产品标准并没有区分大人和儿童,市场上许多“宝宝专用”产品本身就是伪概念,纯属人为炒作。家长应该保持理性,不要盲目相信产品宣传,不要被“宝宝专用”眼花缭乱的“功效”迷花了眼。不妨多了解一些官方权威机构的建议意见,综合考虑后,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经济情况,适度购买,量力而行。在为孩子挑选食品时,要学会看清食品标签和标志,看清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了解产品真正的营养价值,帮助孩子挑选合适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