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打假法制网!
儿童节将至,不少家长正为孩子精心挑选礼物。据中国青年网消息,相关网店儿童节盲盒销量增加。消费者协会发出提醒,警惕“文具盲盒”引发孩子购买成瘾。
盲盒这一概念,从来不乏大众关注。从日本“福袋”,到模型“扭蛋”,再到“集卡营销”,最后在2016年“盲盒”成功激活了青年潮玩市场。消费者对商品进行“盲买”,似乎也包含着他人馈赠的惊喜。在这一过程中,不难看出人们的原始好奇心及收藏欲。
成年人喜欢开盲盒,未成年人也是如此。据报道,“文具盲盒”、玩具手办类的盲盒颇受孩子们欢迎。两者相似性在于,都是出于好奇心理,并借助抽取盲盒的方式对自身所喜爱的物件形象进行收藏,甚至会集齐整套以满足自身的收藏欲。这种购买本质上是消费者对所售卖商品某种形象概念的追求,与物品本身的功能关系不大,无论是卡片、模型还是文具,都能够受到追捧,这其中所追求的也许并非是什么实用价值,而是某个文娱符号的表意功能。
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没有一定的经济来源,开盲盒只能由父母等长辈来购买,但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若同学间大量出现“文具盲盒”的产品,特别是稀有产品时,出于孩童的攀比心理,或许将导致要求家长购买的现象频频发生,引发未成年人非理性的消费。
实际上,盲盒的饥饿营销手段,推出所谓的“珍藏款”“经典款”“稀有款”便是利用消费者“小众化”的心理,毕竟一个物件的稀有程度与物件的价格成正比,对未成年人来说,拥有了“稀有”,就拥有了同伴中的话语权,这一点,孩子虽然可能没有明确的认知,但却能通过同学间的行为形成朴素的感知。
同时,借助IP化的衍生形式进行商品售卖,本就自带一定的消费群体,那么商家这种“盲卖”利益相较于“明卖”显然更高,而儿童产品其利润空间则更大。一方面,儿童消费支出比例占据家庭开支的极大部分,部分家长由于缺乏对孩子成长的陪伴,往往希望借助物质补偿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孩童对产品认知程度有限,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对于喜好的产品中的卡通形象是否为正版授权等并不会过度在意。相反,“孩以群分”,一项新事物所引发的一群孩子购买兴趣,将大大促进商家产品的销量增长。
当儿童大量购买“文具盲盒”导致其收藏大过使用时,文具的属性就发生了错位,更是一种资源浪费。因此,儿童节给孩子买盲盒,既要考虑孩子的需求,又要规避“盲盒”成瘾的潜在风险。家长可以多陪伴孩子开展趣味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其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