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打假法制网!

甘蔗“红心” 小心中毒

发布时间:2024-11-30 09:27:57 作者:佚名   来源: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

  莫鹏

  现在正是甘蔗上市的季节,但食用不当可能带来致命的风险。近期,杭州的王女士食用甘蔗后出现了头晕、呕吐等症状,几天后发展为呼吸困难、皮肤湿冷、意识模糊,陷入昏迷。经送医诊断,这是一起因甘蔗霉变产生剧毒3-硝基丙酸而导致的中毒事件。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甘蔗一旦出现“红心”“黑心”就意味着它已经受到霉菌污染,千万不能食用。

  甘蔗霉变产生多种毒素

  甘蔗的茎秆内蕴含着丰富糖分,是制作蔗糖的优选原料,但它的价值不仅限于此。在中医学中,甘蔗被视为一种药食同源的食材,具有清热生津、润燥、解毒等功效,因此,民间流传着“一根甘蔗五副药”的说法。

  甘蔗味甘性寒,能清热生津,适宜因热病而伤津、心烦口渴的人食用。而对于肺燥咳嗽、胃热呕吐之人,甘蔗的润燥作用亦能帮助缓解不适。此外,甘蔗中的某些成分还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够辅助人体排出有害物质。但是,“一根甘蔗五副药”并不意味着甘蔗能直接替代药物,大家要理性看待其药用效果。

  对于新闻报道的食用甘蔗后中毒事件,应急总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兼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刘晓川介绍,甘蔗在霉变过程中会产生一种名为3-硝基丙酸的剧毒物质,这种毒素在高温下也难以被破坏。霉变的原理在于甘蔗含糖量高、水分充足,在收获、运输和储存过程中容易受到损伤,为霉菌的生长提供土壤。当甘蔗存放不当或时间过长时,也可能发生霉变,产生包括甘蔗单胞菌、串珠镰刀菌、节菱孢菌等在内的多种霉菌。这些霉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能产生大量毒素,其中,节菱孢菌产生的3-硝基丙酸具有强烈的神经毒性,能够损伤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

  所以,在购买甘蔗时应仔细检查其外观和果肉。新鲜甘蔗皮泽鲜亮,果肉质地脆嫩,甜味浓郁。红心甘蔗则是霉变甘蔗的典型特征之一,如果发现果肉呈淡褐色、红色,或尝起来有酒味、酸味,切勿购买或食用。此外,甘蔗应储存在阴凉干燥处,避免潮湿和高温环境,购买后尽快食用完毕。

  甘蔗中毒有迹可循

  甘蔗中毒的症状可分为初期、中期和晚期症状。初期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中期症状为头痛、头晕、视力模糊、复视等神经系统症状;晚期症状则可能包括抽搐、昏迷、呼吸衰竭等。

  临床上,治疗甘蔗中毒通常采取排毒、对症治疗和生命支持治疗3种措施。

  排毒 通过催吐、洗胃、导泻等方法尽快排出毒素,以减少毒素在患者体内的吸收和积累,减轻中毒症状。

  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的中毒情况对症治疗。例如,对于消化道症状,给予止泻、止吐等药物;对于神经系统症状,给予镇静、抗惊厥等药物。

  生命支持治疗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给予生命支持治疗,如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保护肝肾功能等,帮助患者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甘蔗中毒的预后取决于中毒的严重程度和治疗的及时性。轻度中毒患者经过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然而,重度中毒患者可能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因此,在发现疑似甘蔗中毒症状时,不要大意,应立即就医明确诊断,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治愈率。

  哪些人不适合吃甘蔗

  以下4类人群不宜食用甘蔗。

  糖尿病患者 甘蔗富含糖分,且主要为天然蔗糖,升糖指数高。糖尿病患者食用后可能导致血糖急剧升高,加重病情。

  脾胃虚寒者 甘蔗性寒会刺激脾胃,导致脾胃功能下降。脾胃虚寒者食用后可能加重相关症状,如腹痛、腹泻等。

  牙齿敏感者 甘蔗质地较硬,咀嚼过程中可能对牙齿造成损伤。尤其是牙齿敏感者食用甘蔗后,会出现牙痛、牙酸等症状。

  孕妇 甘蔗虽然营养丰富,但过量食用可能导致血糖升高、体重增加等问题,不适合需要控糖和控制体重的孕妇食用。

  延伸阅读

  4种水果食用别过量

  除了甘蔗之外,还有一些水果在食用时要特别注意摄入量及食用方式,以避免出现健康问题。

  山楂 山楂味酸,过量食用可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引发胃痛、反酸等症状。山楂中的有机酸可能与某些药物(如磺胺类药物)发生反应,影响药效。因此,食用山楂应适量,并避免与药物同时食用。

  柿子 柿子中含有大量的鞣酸和果胶,空腹食用可能形成“胃柿石”,导致腹痛、呕吐等。建议在饭后食用柿子,并控制摄入量。此外,柿子中的糖分较高,糖尿病患者应谨慎食用。

  荔枝 荔枝中含有一种能降低血糖的物质——次甘氨酸A,大量食用荔枝可能导致低血糖反应(俗称“荔枝病”),表现为头晕、乏力、出汗等。为了预防“荔枝病”,建议适量食用荔枝,并避免空腹食用。

  菠萝 菠萝中含有菠萝蛋白酶,这种酶能分解蛋白质,对口腔黏膜和胃黏膜有一定刺激作用,建议用淡盐水将菠萝稍作浸泡后再食用。

  (作者单位:应急总医院)


原文链接:http://www.bj315.org/xfjy/xfkt/202411/t20241127_46424.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羽绒服怎么选更保暖?能机洗吗?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下一篇:标签看不懂、内里看不见——真假羽绒服如何识别?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打假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打假法制网 dj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37 15311203802 010-53326578
监督电话:1326133605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spaqfz@163.com  客服QQ:2477399413 通联QQ:224356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