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打假法制网!

买了就能入住养老院?这份保险不“保险”

发布时间:2024-11-09 08:08:58 作者:佚名   来源: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

  购买理财保险,就可免费入住豪华养老院?湖北省大冶市一对老夫妻没有子女,2013年,在保险销售人员的忽悠下,9年间共投保21万余元,最后却被告知无法入住养老院,21万保额也严重缩水。某保险公司以各种理由拒绝退保,老人起诉至大冶市人民法院,要求退还保险费并赔偿——

  梦想破灭,养老院子虚乌有

  “老了老了,还被骗得这么惨!糊涂啊!”原告纪某和老伴早年丧子,一直担心养老问题。没想到活了大半辈子,却被人利用“养老焦虑”的心理被骗了。

  2013年1月,被告某保险公司保险代理人贺某及其母亲王某(无保险代理人资格,以女儿名义拉业务)找到纪某,向她介绍了一款名为“富贵花”的理财保险产品,称该产品不但收益高,还可凭保单住进公司办的高级养老院,其间无须额外投资,保单收益足够养老院全部开支。

  在贺某的诱导下,老人动心了,当即决定购买,此时,贺某又劝说纪某给老伴也买一份,称保单不能共用,必须一人一份,才能一起入住养老院。尽管经济困难,但为了给自己和老伴一份养老保障,纪某又给老伴买了一份。两份保单每年交费金额2万多元。

  “9年来,我们共计缴费21万余元。签订合同时,贺某给了几张纸和表格让我们填写和签字,对于合同里面的不利条款均没有作任何解释,只是催促我快点签字和缴费。”纪某回忆说,贺某在介绍这款保险产品时,讲得很抽象,对于收益回报具体情况和如何享受养老只字未提。

  纪某诉称,合同签订后,一位亲戚曾告诉她查不到该公司有养老院,她一下子就慌了神,急忙询问贺某。贺某拍着胸脯向她保证:“放心好了,要相信公司实力!”还带着保险公司销售经理王某军、李某燕一起劝说,让她看养老院的规划图,称该公司在武汉、海南、北京、上海等地均要建养老院,最多两年就能建成。

  纪某还是有顾虑,要求退保,王某军几次做她的思想工作,称“富贵花”是一款很不错的理财养老保险,现在已过犹豫期,退保很吃亏,还是别退了,并再三强调,理财保险收益不会低,就当是在银行存款,十年缴费期满后收益可观。为稳住纪某不退保,王某军还让贺某送保险佣金到纪某家里。

  2022年3月,在准备交最后一年保险费时,纪某拿着保单去公司查询收益情况,被工作人员告知该产品处于亏损状态,不但拿不到一分钱收益,本金更是缩水严重,两份保单最后只能拿到现金价值2万元至3万元,而所谓的豪华养老院更是子虚乌有。

  养老钱没了,美好的梦想也破灭了,老人欲哭无泪,陷入无边的自责与恐慌,于是投诉至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黄石银保监分局,黄石银保监分局在调查案件事实后,认定业务员存在虚假宣传行为,表示将依法对相关机构及责任人采取监管措施。

  此后,纪某多次与保险公司沟通退还保险费及赔偿事宜,某保险公司均以各种理由推诿搪塞。无奈之下,2023年8月,纪某诉至湖北省大冶市人民法院。

  针锋相对,保险公司拒不理赔

  庭审中,双方就纪某是否有权解除案涉保险合同并要求退还保费两大焦点展开辩论。

  纪某诉称,被告公司违规操作,以虚假宣传诱导原告购买保险,在签订合同时未向原告阅读合同条款,未对相关条款作解释说明,致使原告在保险代理人诱导下签字。在合同签订后,又采取虚假承诺进行欺诈,意图阻止原告退保,行为性质恶劣。原告有权解除合同,要求退还已缴纳的保险费,并且赔偿原告损失。

  某保险公司认为,双方签订的保险合同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合同内容不违反任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有效成立,具备法律效力。在原告与被告订立保险合同的过程中,被告均告知、提示原告认真阅读保险合同条款,保险合同中对双方的权利义务、保险责任、免责条款、合同的撤销及解除等事项,作了明确详尽的约定。原告在个人保险投保单、银行转账授权书、保单回执上,均亲笔签名确认被告订立案涉保险合同的意愿。在被告客服人员的后续回访过程中,原告亦对合同内容予以确认。原告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对自己的民事法律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原告连续缴纳9年保险费,且多次办理保单贷款、账户部分领取、保单还款等业务,以实际行动履行保险合同约定的义务,这些足以说明原告对案涉保险合同的内容清楚了解。

  “当初就是为了能和老伴一起住进养老院,才买了双份保险。”庭审现场,纪某情绪十分激动。纪某表示,双方签订的保险合同不是自己的真实意思表示,合同应无效。关于养老院问题,被告一直告知原告在建设过程中,并将相关信息向原告进行展示,使得原告产生错误认识。被告所谓的电话回访,其目的只是询问原告是否已经签收,关于详细阅读提示书和产品说明书等,只是一般的概括性询问,并未告知原告有哪些不利条款。且电话回访中原告的回答,保险代理人都会提前告知投保人如何回答。该电话回访不能证实原告知道和理解保险责任。

  “解除合同是原告的权利,但要求全额退保无任何依据。请求法院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庭审中,某保险公司拒绝全额退保,并列举理由:

  一是合同签订至今已11年之久,双方均以合同为依据来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法律应维持民事法律关系的稳定性、可期待性,不应罔顾事实随意颠覆民事相对人的合意。

  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投保人解除合同的,保险人应当自收到解除合同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按照合同约定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该条明确规定了投保人解除合同的,保险人是按照合同约定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不存在全额退费。

  三是若原告要求撤销合同,已超过撤销行使的除斥期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二条之规定,合同撤销权的行使需在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否则撤销权消灭。

  公正判决,全额退费并赔偿

  在庭审过程中,该案主审法官、罗家桥人民法庭庭长黄静调取了某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对纪某进行首期电话回访时的录音。纪某在回访中询问某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其公司名下是否办有养老院,有保单就可以住进养老院是否属实时。双方展开了“车轱辘式”对话。工作人员:您对保险条款不太清楚是吗?纪某:我就想知道这一条是否存在。工作人员:现在没有这一条款的。纪某:不是条款,是你们公司有没有养老院。工作人员:我们公司有没有养老院是吗?现在没有。纪某:我们当时买这个保险就是冲着养老院来的,听说你们公司在深圳和武汉办了养老院,社会上其他养老院没有你们养老院条件好……

  最后,工作人员告知纪某,若对条款不清楚,可以拨打其他咨询电话。

  录音显示,工作人员对是否有养老院等问题闪烁其词,且被告首次电话回访告知原告条款未约定的不在保障范围时,已过保险犹豫期。

  法院经审理查明,2023年6月,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黄石银保监分局出具《银行保险违法行为举报调查意见书》,认定某保险公司业务员存在对投保人纪某虚假宣传、夸大保险收益、错误解释保险条款等问题。

  法官认为,原告纪某主张贺某在推销保险时存在欺骗行为,有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黄石银保监分局调查意见书为证,证据充分,且被告某保险公司提供的回访录音亦能证明部分事实,予以认定。

  法官认为,被告主张,入住养老院和高利分红等事项,均不是合同约定的内容,纪某不享有对案涉保险合同的法定解除权,被告仅需退还现金价值,主张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投保人解除合同的,保险人应当自收到解除合同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按照合同约定退还保险单的现金价值。

  “很显然,被告理解、适用法律错误。”法官表示,该规定指的是投保人享有任意解除权,即投保人无正当理由要求解除保险合同时,保险公司只需退还现金价值。被告存在明显过错,原告并非无正当理由解除合同,若仅返还原告保险单现金价值,则对原告有失公平。

  法官认为,本案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三条和第五百六十六条规定,当事人延迟履行债务或者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请求恢复原状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并有权请求赔偿损失。

  法官认为,本案中,某保险公司在向纪某推销保险时存在欺诈行为,告知其购买保险可以免费入住保险公司办的高级养老院养老。双方虽未在案涉合同中约定养老院事宜,但根据已查明事实,纪某先后购买该公司的两份保险合同,实质目的是免费入住养老院,现因某保险公司虚构事实,致使纪某无法实现入住养老院的目的,纪某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退还保险费用。

  法院最终判决:原告纪某与被告某保险公司签订的两份保险合同解除;被告某保险公司应返还原告纪某保险费21万余元,并支付损失,利率按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同期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计算。

  观察思考:警惕“养老骗局” 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和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涉养老服务合同纠纷案件明显增多。此类纠纷案件主要表现为一些银行、保险机构业务员虚构或夸大保险项目收益,隐瞒保险理赔真实程序,设置陷阱,诱导消费。

  一般情况下,这些机构出具的保险合同非常复杂,页数繁多、文字晦涩,包括保险利益、现金价值等大量难懂的专业术语,不光老年人不懂,很多年轻人看到保单都会感到头疼,特别是一些业务员存在故意隐瞒、虚假宣传行为时,部分老年人在销售人员的忽悠之下,盲目投保了自己不需要的保险,利益被侵害。

  各类“养老骗局”多发频发,暴露了我国养老服务管理漏洞,正因社会养老服务不完善、服务供给与老年人养老需求不匹配、有落差,才给了不法分子打养老服务主意的可乘之机。

  笔者在此提醒广大老年朋友,养老诈骗套路多,要警惕投资理财、保险代办等骗局,如有需求的老人和家庭,特别是“空巢”老人,一定要认准有资质、信誉好的保险机构,不要轻信业务员口头承诺和“高回报、高收益”等诱惑,要仔细阅读保险合同条款,以免上当受骗。

  根治“养老骗局”,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日益增长、日益多元化的养老需求已迫在眉睫,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既要以需求为引导,以市场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养老服务,在居家养老、养老院养老等传统养老模式基础上,大力发展社区养老、专业养老,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养老需求,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资金压力。又要切实履行好政府的应尽职责,丰富养老服务种类和模式,增加养老服务的有效、高质量供给,同时,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养老金融发展,更好地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和康养行业高质量发展,形成金融发展与养老服务保障的良性循环。

  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治理之责,通过发布风险提示、开展以案释法、深化执法检查等举措,完善行业监管,治理行业乱象,严惩涉嫌违法犯罪行为,维护老年群体合法权益。(张国庆)


原文链接:http://www.bj315.org/xfwq/aldp/202411/t20241107_4615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不用考试,直接拿驾照? 下一篇:盗用网红靓照被起诉 法院耐心调解促言和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打假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打假法制网 dj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37 15311203802 010-53326578
监督电话:1326133605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spaqfz@163.com  客服QQ:2477399413 通联QQ:224356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