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打假法制网!

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公开征求意见 直播间违规培训最高罚10万

发布时间:2022-12-11 13:34:37 作者:佚名   来源: 海南省消费者委员会

  11月23日,教育部《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该文件对校外培训行政处罚的适用范围、实施机关、违法行为和处罚、处罚程序和执行、执法监督逐一做了界定和明晰。

  

  对此,广东民建会员、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张雯闻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征求意见稿》使校外培训监管部门执法有据可依,解决此前监管依据不明晰的问题。她建议,校外培训机构不应有侥幸心理,应进一步明确自身作为学校教育有益补充的定位。

  

  明晰权责提升监管成效

  

  《征求意见稿》明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面向社会招收3周岁以上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违法开展校外培训,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适用于本办法。《征求意见稿》对线下线上培训的违法行为及相应行政处罚均有提及,为准确认定“未经审批擅自举办校外培训机构”“变相违规开展校外培训”“擅自改变培训类别”等违法行为提供参考标准和依据。

  

  根据违法行为的类型、性质、违法程度等,《征求意见稿》提出多类校外培训行政处罚,包括警告、通报批评;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业;吊销许可证;限制从业;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在张雯闻看来,《征求意见稿》中所提行政处罚办法处罚力度适中,“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同时涉及多个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征求意见稿》在这方面作出了详细的规定,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执法,提升监管的成效。”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也表示,这些细化的处罚办法,为职能部门更好规范校外培训活动提供了准绳。

  

  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迈入深水区

  

  “双减”落地以来,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加强对校外培训市场治理的工作持续进行中,配套政策的出台保证了政策有计划、有力度、有效果地得到落实。

  

  “前一阶段,相关部门在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治理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很多基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犯难,降低了监管效力。《征求意见稿》将弥补空缺,使校外培训监管部门执法有据可依。这能进一步强化‘双减’政策实施的效果,通过政府的调控促进校外培训行业良性发展。”张雯闻表示。

  

  今年2月,教育部、中央编办、司法部发布《关于加强教育行政执法 深入推进校外培训综合治理的意见》,明确到2022年底,教育行政部门对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制度基本建立。到2024年,基本建成权责明晰、管理规范、运转顺畅、保障有力、监管到位的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体系。

  

  在她看来,《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则意味着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逐步迈入深水区,工作的重心也有所转变,合法依规的治理,进一步优化校外培训行业的从业环境是现阶段的工作重点。

  

  话你知

  

  《征求意见稿》部分条款

  

  校外培训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

  

  警告、通报批评;

  

  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责令停业;

  

  吊销许可证;

  

  限制从业;

  

  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变相违规开展校外培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校外培训主管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退还所收费用,予以警告或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处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通过即时通讯、网络会议、直播平台等方式有偿开展校外培训的;

  

  利用居民楼、酒店、咖啡厅等场所有偿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等校外培训的;

  

  以咨询、文化传播、素质拓展、思维训练、家政服务、家庭教育指导、住家教师、众筹私教、游学、研学、夏令营、托管等名义有偿开展学科类培训的;

  

  其他未经审批开展校外培训,尚不符合本办法第十六条规定条件的。

  


原文链接:http://www.hn315.net.cn/newones.asp?id=11143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打假法制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打假法制网 djfz.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37 15311203802 010-53326578
监督电话:1326133605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spaqfz@163.com  客服QQ:2477399413 通联QQ:2243561739